香港唐樓的出現,是1841年英國佔領本土後的事。當時英國人為了把香港由農業和漁業為主的社會,變成自由貿易港,於是開展了大型城市規劃,遂於港島開闢了多條道路,興建很多兩、三層高的樓房作華人聚居之地,就是香港最早期的唐樓。 以前英國人住的居所為「洋房」 ,相反地便把這些華人的住所稱為「唐樓」。香港的唐樓發展可以分為四代,時至今天我們還可以走訪各區,看看這些訴說殖民歷史的建築!
第一代:維多利亞時代
這世代的香港唐樓是建造於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期。建造物料和技術是以青磚牆壁、木材樓板和屋頂結構,樓高二至三層,沿用了華南一帶沿海城市下舖上居的典型設計,建築以簡樸務實為主,沒有美學可言。維多利亞時代唐樓在香港已經差不多完全被清拆,剩下的就只有位於中環威靈頓街建於1884年的「永和號」唐樓。樓高三層,在地下乃經營了近八十年的雜貨店永和號,店內一磚一瓦,甚至商品種類,直到2009年正式結業時,多年來都沒有改變。
第二代:愛德華時代
第二代唐樓的設計首次受到殖民地政府的法例規管。二十世紀初香港爆發大瘟疫,殖民地政府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而建立了《1903年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》,規定了唐樓設計必需符合基本衞生條件,比如兩列唐樓不可「背對背」而建,需要留有後巷,廚房和廁所不能共用同一空間,室內空間規定要有足夠的窗戶,滿足天然採光和通風等要求。現存灣仔石水渠街社區建於1925年的「藍屋」與「黃屋」便是第二代香港唐樓的好例子。外牆被漆成藍色,據說因在80年代地政署為這棟唐樓進行修葺時,因不夠漆油用,結果借了水務署的藍色油來完成工程。其結構及格局至今仍保留着原來的「廣州式騎樓」建築特式,已被列入一級歷史建築物。
第三代: 二戰前現代時期
踏入30年代,世界進入「摩登」時代,香港唐樓亦進入了第三代的發展。香港的唐樓隨著科技發展,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,樓高限於四層。在這時期唐樓也開始追求美學,設計上更加強了裝飾性,如騎樓的欄杆、窗花等都多了幾何綫條的簡約設計。1931年落成的「雷生春」便是第三代唐樓的例子之一,它用全鋼筋混凝土建造,混合了古典復興主義及藝術裝飾風格。
第四代:二戰後現代時期
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,戰後香港在50年代初才經濟復元。戰後的唐樓繼續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,為了配合香港人口膨脹所需,樓高增至四至六層,亦因應了香港戰後經濟所限,採用強調實用和功能的現代主義設計。第四代唐樓是香港最後一代唐樓的發展,直至60年代初便由高樓大廈完全取代。這一代的香港唐樓尚存在不少數量,遊走上環太平山街和灣仔的星街一帶就可以看到。
獲得最新HOMIE LIVING資訊,及獲得$10折扣碼!
訂閱並同意我們的條款及細則
獲得最新HOMIE LIVING資訊,及獲得$10折扣碼!
訂閱並同意我們的條款及細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