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在觀塘、油尖旺等舊區,經常會看到這種一級級的大廈,層數越高,面積越窄小,猶如一條通往天空的巨型樓梯。小編一直很好奇,究竟這樣的「怪樓」有何用意?你又知道嗎?
雖然好奇,但一直未有找出答案。直至後來與一位求知慾100分的同事分享後, 謎底終於解開!
Photo Source: popd.hk
昔日《街影法》:預防瘟疫、鼠疫
原來這些大廈是60年代「街影法」的遺物。1969年,英殖政府知道香港曾經歷過瘟疫、鼠疫,一定要處理好公共衛生,因為當時香港的主要工業為出入口貿易,若不幸成了疫埠就會嚴重影響經濟收入。
於是,政府決定在《建築物條例》加入「街影法」,以街道中心作為起點,向兩邊的樓宇劃一條76度角向上斜的線,限制兩旁樓宇受光的角度,從而縮小投射於街上之陰影面積,讓街道得到基本的陽光照射,減少細菌孳生的機會,並確保自然通風,保持街道衛生。
樓梯樓 VS 斜面樓
牛頭角富裕大廈是典型六、七年代興建的樓梯樓建築物,梯級式情況是當時地主「賺到盡」的表現。在法例規管之下,地主為獲取最大利潤,便請建築師在規定之內興建最多單位,就算頂層多窄都照樣興建。當時這情況十分普遍,圖中的富裕大廈最頂層窄得就像只有一間睡房。
位於佐敦渡船街的「八文樓」亦是具代表性的樓梯樓例子。
下圖中的這種斜面樓是另一種設計,同樣是街影法的產物,但可用面積比梯級式高。
街影法最終在1987年廢除;而日照時間亦隨着90年代地產業興旺、一棟棟「屏風樓」的出現逐漸流失。
獲得最新HOMIE LIVING資訊,及獲得$10折扣碼!
訂閱並同意我們的條款及細則
獲得最新HOMIE LIVING資訊,及獲得$10折扣碼!
訂閱並同意我們的條款及細則